近日,网上掀起关于网络游戏成瘾的激烈讨论。有人将网络游戏比作“精神鸦片”“电子毒品”。究竟该如何界定游戏成瘾?如何看待游戏成瘾的危害?如何治疗和预防游戏障碍?本期,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为您解疑释惑。

 

2018年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DC-11)》,专门为“游戏障碍”设立条目,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并明确9项诊断标准,以帮助精神科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对游戏产生依赖。

根据2019年7月由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发布的《关于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2019版)》,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5%,且保持相对稳定。游戏障碍者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为主,亚洲国家患病率可能高于欧美国家。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对于游戏障碍的认识还存在较多误解。

01

警惕哪些表现

如何辨别游戏行为是正常的兴趣爱好,还是达到了游戏障碍的标准呢?可用“三步法”进行界定。

第一步,游戏使用者是否对游戏行为失控,并日益沉迷于游戏?

当游戏使用者对游戏行为失去控制时,会表现为:在游戏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大量金钱对游戏进行充值,如购买装备、皮肤等。当出现这些表现时,需要警惕游戏成瘾。

第二步,游戏行为是否导致了严重后果,明知有严重后果,仍控制不了游戏行为?

当游戏使用者为了玩游戏而减少其他兴趣爱好时,如以前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唱歌、跳舞等,如今都让位于游戏,需要警惕游戏成瘾。

当游戏使用者为了玩游戏而废寝忘食,尤其是明知道游戏行为对自身造成了严重影响,仍然沉迷于游戏,那么要高度警惕游戏成瘾。

第三步,游戏行为是否造成友谊、工作、教育或就业机会的丧失?

游戏使用者因为游戏行为开始逐渐远离现实中的社交圈,减少或不与以前的同学、朋友等交往,整日待在虚拟的游戏场景中,甚至不愿意出门;多次因为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工作中频繁出错,甚至被开除或被解雇,需要高度警惕游戏成瘾。

如果游戏使用者完全符合以上三步的情况,且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那么就达到了“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

02

游戏与毒品的异同

一方面,游戏与毒品在成瘾机制上具有相同性。

毒品和游戏行为激活的是相同的大脑犒赏中枢。一项有关游戏障碍患者功能磁共振的研究发现,给游戏障碍患者游戏相关刺激,可激活与犒赏中枢、冲动控制等密切相关的脑区,这一现象与海洛因成瘾者类似。

除了生物机制外,吸毒成瘾者和游戏成瘾者在人格特征、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特征。如冲动性是游戏成瘾的最重要特征,其对成瘾发生与维持起重要作用,而在毒品成瘾者心理特征中也有类似的发现。

另一方面,游戏与毒品在管制级别上存在差异。

毒品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具有很强成瘾性,并被社会禁止使用的一类精神活性物质,包括传统的鸦片、海洛因等;新型毒品,包括摇头丸、冰毒等。由于其社会的危害性极大,世界各国均出台了对于毒品的管制法律条款。在我国,制作、运输、贩卖毒品等行为,都将面临法律制裁。

游戏是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在人类社会中,游戏有着娱乐和益智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游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以电子游戏等为主的虚拟游戏逐渐兴起。

与毒品严格管制不同的是,尽管对于虚拟游戏诟病颇多,但对其社会危害程度尚未达成一致共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关于游戏的相关法律条款。因此,虚拟游戏的研发、销售及使用都不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综上,游戏与毒品在成瘾机制上有着相同点,但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有差异。因此将游戏比作“精神鸦片”“电子毒品”有些过,将其比作“电子吗啡”“精神麻醉剂”可能更合适些。

作为止痛药,吗啡具有一定的成瘾性,但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按照规范化操作流程,可以用于各种疼痛患者,既能发挥吗啡止痛、镇静的功效,又能防止使用者发展到成瘾程度。游戏亦如此,如果规范游戏行为,将可以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防止使用者发展为游戏障碍。

03

治疗手段有哪些

目前,游戏障碍的干预既没有统一规范的治疗指南,也没有特效干预措施。根据临床实践,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有研究者采用夏令营、冬令营等短期集中封闭式综合干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对于游戏障碍,目前报告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家庭心理干预,针对个人的动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社交技能训练,以及预防性团体干预小组等。

目前,国内外没有获批专门用于治疗游戏障碍的药物,但游戏障碍往往共病多动症、抑郁症等,因此对于共病的治疗可能对游戏障碍有积极的影响。

在物理治疗方面,从神经生理角度,提高前额叶的抑制控制成为近年成瘾干预领域的一大热点,如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此外,体育锻炼、运动干预等以及针刺、电针等也对游戏障碍的治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04

预防要各尽其责

对于游戏障碍,我们强调预防为主,从单一干预对象(针对游戏障碍患者本人)向多水平干预对象(针对家庭、学校及社会)。

青少年应培养积极兴趣爱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尤其是在寒假、暑假期间,减少青少年沉迷于游戏的可能;重视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积极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注重人际交往,选择合适的朋友圈。

家庭中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效陪伴孩子成长;家长以身作则,尽量在孩子面前不玩或尽量少玩手机,共同设定电子产品使用的家庭公约;不建议给青少年过早配备智能手机或平板等电子设备。

全社会需打破唯分数单一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系统;学校需要积极关注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及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增加心理健康以及网络教育相关内容。政府当出台相应政策,限制游戏市场增长速度,规范游戏研发规模,利用大数据进行成瘾风险分级管制,最大程度地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