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理塘县将从“七个方面”解决脱贫攻坚领域突出重点问题。

进一步聚力推进住房安全攻坚。严格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统筹现有藏区新居、幸福美丽新村、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农村住房建设项目,用3年时间全部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积极争取提高藏区新居和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支持深度贫困县改造有安全隐患的C级、D级贫困户住房。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流域水电开发企业捐助和社会捐赠的资金重点用于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保证新建住房选址科学,农房建设功能合理、配套完善、质量安全。盘活农牧区闲置资源,注重与人口城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符合理塘县实际的搬迁新模式和安全住房建设新路径。

进一步聚力推进产业扶贫攻坚。坚持“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思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稳妥有效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现代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业。规模化发展马铃著、青稞、果蔬、中藏药材等绿色生态优质产品,集约化发展牦牛、藏细绵羊等特色畜禽产业,积极发展“三品一标”,打造圣洁甘孜、绿色高原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农牧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或完善一批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积极申报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综合示范县,实施省级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和商贸流通脱贫奔康示范县建设。积极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一批旅游扶贫示范区、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民宿旅游达标户。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小农经济发展,鼓励精耕细作家庭经营。大力推广“供销合作社十小农户十贫困户”等模式,完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鼓励贫困群众通过薪金、股金、租金等形式实现多重收益。

进一步聚力推进就业扶贫攻坚。深入落实《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九条措施》,推动贫困劳动力多渠道实现就业务工增收。聘请川师大、就业训练中心等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对口承接贫困人员就业技能培训任务。通过州内外扶贫协作就业促进、企业定向招工、劳务输出对接服务等方式新增转移就业。健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廉等机制,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通过参与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承包造林绿化工程、实施河流管理等,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务工。开发护林绿化、乡村道路维护、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等公益性岗位,选聘安置特别困难的贫困劳动力。

进一步聚力推进教育扶贫攻坚。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2020年前完成与就学需求相适应的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足额保障寄宿学生指标。探索实行教师“县管校用”等模式,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继续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和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兑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得到资助。结合现有事业编制标准合理核定教师编制,探索建立支教教师激励机制,按岗位发放艰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津贴和生活补助,逐步提高“一村一幼”辅导员待遇。实施“中小学结对帮扶行动”,推进教育信息化,力争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进一步聚力推进健康扶贫改坚。支持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提标创等和标准化建议,配齐设施设备,确保到2020年实现达标全覆盖。实施医疗卫生结对帮教行动,进一步强化对口帮扶区县三级医院对口支援或托管理塘县人民医院,全面推进县、乡(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完善远程医疗协作体系。实施特殊人才引进计划,定向培育专业人才,稳定县、乡(镇)、村卫生人员队伍。统筹运用大病保险、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等措施,进一步降低重特大疾病贫困患者医疗负担。加强包虫病、高原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综合防治和患者健康管理。大力普及卫生健康常识,积极创建卫生县城、乡村,强化健康体检和签约服务。

进一步聚力推进基础设施攻坚。着力补齐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解决瓶颈制约问题,深入开展理塘县“交通大会战”,确保到2020年县形成两个方向的三级公路通道,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持续推进国道227线提档升级。加快推进通乡油路、通村现化路建设,对早期建成破损严重的通乡油路整治给予补助,争取“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的以奖代补资金1000万元。争取建设1个机械化养护中心、1个三级及以上客运站。大力争取水利投资建设项目,到2020年底前全面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推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水网渠系,保障生产用水。积极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实施光伏等扶贫项目。大力推进宽带进村、通信信号覆盖工程,切实解决村内信号弱和覆盖面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聚力推进生态扶贫攻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支持实施生态工程,优先安排年度公益林建设任务,优先安排年度森林抚育资金,优先安排退耕还林建议任务,优先安排生态护林员新增指标。加强水资源保护,深入推进以水、大气、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开展城乡立体绿化,建设生态乡镇、村。加大森林草原防火;提升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