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行走在情歌故里这片土地上,人车如织,一幅繁华的盛世图景扑面而来。走进一个个文化广场、一个个美丽牧场,看到老少带着欢笑翩翩起舞,看到牧民赶着牛羊激情歌唱,看到群众满心欢笑地喝着酥油茶吃着牦牛肉,能够体会到作为一名普通甘孜农牧民的温暖与幸福!触摸甘孜发展的脉搏,喧嚣繁华的现代生活与平静祥和的百姓生活,犹如乐曲中的高音与低音,合奏成一曲“和谐甘孜”的绚丽乐章。

处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多关注弱者和弱势群体,多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倡导公平公正,坚持依法治州,给所有在甘孜生活的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理应成为了甘孜决策者们执政为民的“第一主题”,而且也是建设“和谐甘孜”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州委书记刘成鸣同志所言,经济的增长只是一个侧面,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法治体系逐步健全、法治良序基本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才是一个法治昌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和谐甘孜”的重要标志。

盛开法治之花

“能在省上交流经验,是我们的光荣和动力,我们将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理,让法治之光照亮每名群众的生活。”说起8月31日在全省依法治省工作推进会上,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乡级代表作交流发言的经历,道孚县各卡乡党委书记洪波脸上充满了喜悦和坚定。

各卡乡一手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一手抓普通群众这个“大多数”,因人施策,种好守法、用法的“责任田”。

为何各卡乡能在落实依法治省、依法治州战略中,成为典范,被全省关注呢?“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甘孜州全面落实了“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责任机制,推动“七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

“农牧民群众主动和司法局工作人员‘对接’,要求了解自己迫切想了解的法律知识。”炉霍县司法局首创的“菜单式”普法深深吸引了围观的农牧民。

“自己的住房想进入市场交易需要哪些手续?”

“别人借了我的钱不还,我可以通过法院帮助要回吗?”

“离婚时家庭财产和小孩的抚养问题达不成一致,我该怎么办?”充古乡充古村村民尼玛说:“县司法局把普法菜单发到我手中,我根据自己的需求,挑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款请工作人员进行解答。”

“‘菜单式’普法和‘现身说法’是最受群众喜欢的,也是最合适我们群众的。”从2013年9月,甘孜首批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宣讲活动分别在新龙、炉霍、康定、甘孜、石渠、道孚6县开展。宣讲活动走近群众,走近干部,走近师生,鲜活的事例就在眼前,6名服刑人员结合自己的犯罪事实“现身说法”,深刻的教训就在身边,不懂法、不守法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家警醒,让聆听者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的活动能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

道孚县鲜水镇前进二村村民青初听了“现身说法”后说,他们因为违法犯罪,失去了自由,伤害了家人,危害了社会,不值得。

“听了他们讲述后,我更多地知道了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石渠县中学学生泽仁绒布说:我回去把他们的教训讲给我的父母和邻居听,让他们懂法守法用法。

甘孜坚持依法治州常态化,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全州划分网格2945个,设置监管平台776个,处理各类事件66917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攻坚破难行动”,成功调处4029件,调解成功率达93.9%。

如今,甘孜藏区正静悄悄发生根本性历史性变化,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全民守法的法治良序,既是藏区致富的精准‘护航仪’,更是群众奔康的牢靠‘保护伞’。”

盛开团结之花

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村活动中心前那高高耸立的旗杆上;

50多名身着彝、藏、汉服装的男男女女正随着音乐的节拍尽情舞蹈;

……

这是在距九龙县城83公里的踏卡乡耳朵村文化活动广场上看到的一幕,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氛围让人一览无余。

耳朵村既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藏汉等多民族聚居村,又是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与文明村,更是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和环境优美示范村。透过这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荣誉背后,是邻里之间的亲密无间、民族之间的亲如一家。

在这个充满了和睦、和顺、和美、和谐气息的村庄中,彝藏之间、彝汉之间、藏汉之间的相互通婚以及一家人当中有两个甚至三四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庭也比比皆是。1328名村民平常就像亲戚一样你来我往,逢年过节更是互相走动、互送祝福,村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论是谁遇到了困难,村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亲热的场景、那温暖的镜头、那鲜活的故事,既让人感动更令人感慨。

“近20年来,我们村没有发生过任何因民族宗教矛盾引起的突发事件和民族纠纷,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一起集体信访事件。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为全村人居环境的极大改善、富民产业的快速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力量。”村支书乌尼长明胸有成竹地说出了两组极具说服力的数据:“近年来,国家和村民相继投入了2100多万资金,实施了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异地搬迁以及‘五改三建’等一系列惠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暖心工程,改变了过去破烂不堪的村子,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能不激动吗?今年花椒、核桃、魔芋等三大产业给村民们带来收益120多万元,分摊到每一个村民头上,人均超过了9000元。要是村民没有钱,30家人咋能买了小汽车?近40户人怎样在县城买商品房?120多户人家如何在县城甚至康定、泸定租房或买房陪孩子读书?30几个在校大学生又怎能供得起?”

两组无懈可击的数据,几个接连不断的反问,既让人口服更让人心服。如今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的村民们除了成天琢磨着如何勤劳增收致富,他们也在进县城、走临村、看亲戚、访朋友,特别是孩子寒暑假回家的“言传身教”中,明白了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重要性。村上在及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同时,出台了《红白喜事操办新规》。“锅碗瓢盆、杯筷桌椅等必要的生活用品由村上统一购买,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如此举措让村民们从最初的抵触转成为渐渐接受,严格的监督检查更是给大操大办陋习戴上了“紧箍咒”。久而久之,习惯便成了自然。今年6月8日办过嫁女酒席的彝族村民邱铁古深有感触:“这次,我家嫁女只花了一万多元,要是放在以前,不忙上十天半月、不请上百桌客人,那绝对不可能。看来,移风易俗对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来说确实很重要。”

耳朵村团结幸福的变迁之路,只是甘孜州的一个缩影。甘孜州21名同志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8个单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称号;100名同志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300名同志被评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户),266个单位荣获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655个全州表彰命名三批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盛开邻里之花

“老乡们,上课啦!”6月21日晚,甘孜县南多乡南多村“农民夜校”又开讲了,忙完农活的南多村村民们迫不及待地涌向南多村村委会活动室。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南多村未来发展规划、扶贫政策,有什么疑问希望大家多提问。”主讲者正是甘孜县移动公司派驻南多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陈永强,乡亲们与陈书记早就是“老相识”。陈永强台上讲得深入浅出,老百姓台下也听得聚精会神。大妈抱着孙子,全神贯注地盯着扶贫政策宣传单;拿着烟的大爷听着听着,烟火都烧到了手指;小伙子拿着笔,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着笔记。

 谈及对“农民夜校”的感受,南多村建档立卡贫户泽仁翁加激动地说:“夜校不仅让我学到了养殖实用技术,还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希望夜校一直办下去,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这样的场景,在甘孜大地上尤为常见。秋天,正是采挖虫草的大忙时节,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50多名留守人员还是按惯例,每隔10天在村活动室里开展“农民星期天”活动,大家围成圆圈跳锅庄,席地而坐讲“笑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通过农民夜校的开通,让群众懂法了,素质提升了,更加珍视和珍惜加快发展的大好环境,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创造幸福生活。”这是基层干部的普遍感受。

很多村社还将纳入村规民约的“农民星期天”,成为农村宣传教育的新平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村民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开展活动、学习方针政策和科技知识,多了亲切少了矛盾,活动中的政策理论宣讲、文化教育让村民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团结意识、感恩意识更为浓厚,这让发展驶入快车道的甘孜民风变得更加淳朴,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行走在甘孜乡村,见到的是友善的微笑和真诚的眼神,当看见垂吊墙外让人垂涎欲滴的各色水果时,热情的农牧民群众总会叫你采摘下来尝尝,到家里喝碗酥油茶,淳朴的民风和友善的村民是外来人的又一大感受。

近年来,在甘孜州掀起了一股夜校建设热潮。通过农民夜校既帮助农牧民学习政策、知识、技术,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又拉近邻里关系,增近彼此感情,化解矛盾积怨,让甘孜这片土地得更加纯洁和谐,和谐已成为了甘孜的名片。(谢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