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业氨排放摸底调查”“加强种植业氨排放控制”“加强养殖业氨排放治理”……在我省近日出台的《四川省蓝天保卫行动方案(2017-2020年)》中,加强农业氨排放控制被首次提及。对农业氨,许多人感到陌生,但是专家早已将其认定为“坏空气推手”之一。

“从认识到治理,四川走到了前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谢绍东说,揭开农业氨的神秘面纱很重要,下一步的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坏空气推手”不可忽视

“在细颗粒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M2.5中,有许多硫酸铵、硝酸铵这样的粒子,就是降低城市能见度引发灰霾的元凶,氨是形成这些粒子的重要前体物质之一。”谢绍东介绍,另一方面氨具有强的挥发性,因此其对大气污染的贡献不可忽视。

氨的来源很多,吸烟、交通出行甚至人类自身的排泄物都会排放氨,但是专家研究发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农业源才是氨主要的贡献来源。2006年,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估算,在当年全国人为源氨排放组成中,最大的氨来源为化肥施用,占54%,其次是牲畜养殖,占41.4%。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氨的排放量不可低估。”谢绍东表示,在种植业里的化肥过量使用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农业氨最为重要的来源之一,“主要是我们常用的氮肥,极易挥发,气味刺鼻,在耕地上过量施用,其中一大部分都挥发到了空气中。”

此外,养殖业排放的氨也不可忽视。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副研究员彭焕伟在2005年就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养殖业会产生大量的动物排泄物,其中的尿素及尿酸在被微生物酶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氨。”

测算不易治理更难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省环保厅大气处副处长赵磊说,在加强农业氨排放控制的规划中,“开展农业氨排放摸底调查”被放在了首位,这是当务之急。

在谢绍东看来,要对农业氨排放进行精确的测算难度较大,一方面氨是寿命较短的气体,另一方面计算模型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生产活动建立。不过,国内个别地区已经提前启动了农业氨排放的针对性研究,在这方面研究人员正逐步攻克难关。

“一边测算,还得一边想办法。”谢绍东说,四川提出了许多比较好的治理方法,建议下一步要重点把这些工作落到实处,“农业氨量大面广,一蹴而就不太现实。”谢绍东建议,治理农业氨可以从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方法入手,“在过量施肥问题突出的地方,一些政策措施还未出来,但是针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可以提前展开了,如此持之以恒,一定会有较好的效果”。

彭焕伟则建议,加强农业氨排放控制还可从精细处入手,“针对养殖业来说,科学配制饲料以提高饲料减少动物排泄物中氮的含量,或者在饲料中添加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减少氨的排放,通过沼气池和发酵床集中处理动物排泄物,也是简单实用有效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