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景区,以其规模宏大的露天钙华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享誉全球。

近年来,黄龙风景名胜区为了给游客营造“蓝天白云、森林茂密、彩池清澈见底、生物多元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牢固树立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景区采取加大投入、注重保护、合理开发、完善机制、加强监测、有序利用等多项举措,让景区天更蓝、山更绿、环境更美好。

坚持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生

黄龙自然保护区拥有中国东部亚热带山区和西部青藏高原之间过渡带原生植物的广泛多样性。通过野外调查,种子植物74科,占全国科数的22.6% ;209属,占全国属数的7.3% ;474种,占全国种数的1.9%。黄龙珍稀濒危动物非常丰富,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豹和云豹5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II级保护动物有猕猴、豺、黑熊、兔狲、林麝等17种,I、II级保护动物之和占黄龙有分布野生动物的40.9%。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黄龙景区坚持人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共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2017年,在交通方面,雪山梁隧道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从川主寺到黄龙的距离;在景区改建工作方面,五彩池环形栈道的改建着力解决游客进入景区“最后一公里”和游客旺季“看不到、看不好、看不满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黄龙沟水源涵养地、钙华景观、水循环系统等景区核心要素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在景区基础设施方面,推进了对景区厕所生物技术改造,让游客“方便”更方便,目前正在试点中。

黄龙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黄龙,突出抓好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积极贡献。”

实现封闭式保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黄龙景区始终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黄龙景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黄龙景区对水源滩流、动植物、地质研究是黄龙的重要项目之一。据了解,2017年,黄龙景区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化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及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着手实施钙华溶洞及地质结构无损探测、智能监控系统研究、黄龙沟重要景点数字化建设等重大科研项目,实现对区内钙华体和水资源的时时监测和相关数据的精准分析,建立更为专业的资源信息数据库,从而进一步提高景区科学化保护水平。

据悉,黄龙景区一直致力于生态保护建设,自2001年伊始,全面实行封封山育林,开创景区封闭式保育先河,让景区钙华彩池,原始森林,动植物得到有效修养。黄龙钙华景观的脆弱性决定封山保育的必要性,每年的封山保育对于缓解景区资源旺季接待压力,有效保护景区钙化资源及森林植被具有重大意义。多年的生态保护,冬季的封闭式保育成就了今天黄龙精品旅游的招牌,真正的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奏响了黄龙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缓解接待压力大力推介牟尼沟景区冬游

牟尼沟景区长期以来成为黄龙景区的强有力的支撑和后盾,随着游人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单一的旅游目的地已不再是“一枝独秀”的珍品,百花争艳才能相得益彰,因此牟尼沟的旅游也在这种大背景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尤其是冬季更成为九环旅游线路的佼佼者,游客在享受到“天宇飞银瀑”魅力的同时也能充分体会到“水中幻奇花”的神奇,更能充分感受到浓郁的民俗风情,最让游客们难忘的是远离城市喧嚣后的那份静怡和安宁,让您的身体得到真正的放松,心灵得到释放。(王涵希 刘碧华)